水产养殖学

作者:教研科 时间:2021-12-30 点击数:

一、 专业基本信息

1. 专业定位

本专业立足广东,面向南海,辐射全国,紧扣海洋强国、渔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围绕水产养殖业对主导品种选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环保饲料、水域生态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适应新农科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较高的文化、业务、身心、审美等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个人品质,具有水产动物健康养殖、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控、渔业水域环境调控、水产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熟练的水产养殖实践操作技能,能在水产养殖生产、科研、文化、教育和管理等领域从事相应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教学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服务水产养殖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 培养目标

1) 思政目标。爱党爱国,爱岗敬业,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强,遵守国家法律与相关行业规范,注重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和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问题。

2)知识目标。具备系统的水产养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技能,能够结合新兴水产养殖技术,独立分析和解决相关专业领域的复杂生产实践问题。

3)能力目标。具有从事水产经济动植物健康养殖、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控、增养殖设施、智慧渔业等方面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的能力,并具备创新思维。

4)素质目标。了解水产增养殖学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较强的沟通、统筹规划及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能够独立或领导团队实施相关行业项目的协调与管理。

5)终身学习目标。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创业意识;能够通过终身学习能力跟踪国内外水产养殖及相关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拓展职业新的发展机会。

3. 培养规格

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3-8年;总学分:165

按规定修读完培养方案各模块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限选)课需按专业的指定要求修读。达到学士学位要求的全学程平均学分绩点2.0及以上。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产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教学、水产增养殖实践、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和植物增养殖、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水产动物育种及渔业水域环境调控等基本知识。毕业生既具备水产养殖学专业知识为主体、多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又具备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应用技能与解决复杂生产实践问题的专业素养,学生毕业时应当具备以下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专业相关知识

掌握水产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基础理论知专业知识,并能够用于解决水产养殖学专业领域的复杂生产实践问题。

1.1 掌握生物科学(包括形态与结构、分类、生理、生化、遗传等)、环境科学(包括养殖水化学、生态学、水处理技术等)、水产科学(包括水产经济动植物增养殖与育种、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2 具备扎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科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等支撑专业学习和技术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奠定坚实的知识拓展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基础。

1.3掌握较全面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理论知识,具有认识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基础知识。

2)问题分析能力

综合运用水产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基本知识和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育种以及渔业水域环境管理、调控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分析水产养殖专业领域生产实践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具备综合运用水产经济动植物增养殖等相关理论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结合多学科交叉理论知识,对水产养殖专业领域复杂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和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2.2 掌握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进行文献检索和信息、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借助文献、资料的研究客观分析和准确表达复杂专业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基于水产增养殖相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水产动植物增养殖技术开发和养殖模式、渔业设施的设计、优化;针对水产经济动植物遗传育种、人工繁育、成体养殖等关键生产环节中存在的复杂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技术开发、方案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掌握主要养殖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等养殖品种的遗传育种、人工繁育和成体养殖等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具备从事水产动植物育苗和养殖的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3.2 能够结合新兴水产养殖技术,开展水产动植物增养殖技术开发和养殖模式、渔业设施的设计、优化,提出遗传育种、人工繁育、成体养殖等关键生产环节中存在的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体现创新意识。

3.3 能够在技术开发、解决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

能够基于水产养殖理论原理与技术操作并采用科学的生物学方法对水产动植物增养殖、营养饲料、病害防控、水环境调控等专业领域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解释等,并通过信息综合处理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熟练掌握生物科学、生态环境科学及水产科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支撑的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对水产专业领域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2 针对水产专业领域的科学问题研究,具备研究技术路线优化、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并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加以分析、解释和讨论。

4.3 具备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了解水产养殖学和生命科学的国际前沿和发展趋势;能撰写规范的科学研究论文,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5)使用现代工具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基本方法,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文献资料、生物信息学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水产专业领域复杂问题进行预测、模拟与仿真,并理解其局限性。

5.1掌握现代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科学、水产科学等研究领域仪器、设备和工具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理解其局限性,并在解决复杂专业问题和科学研究中合理选择并使用。

5.2 掌握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工具和多学科交叉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水产专业领域问题进行预测、模拟与仿真的能力,并理解其局限性。

6)产业与社会

能够基于水产养殖学专业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水产增养殖产业相关实践活动和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掌握内陆水域(池塘、湖库、江河和稻田等)、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如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

6.2 熟悉有关水产资源保护、水产养殖生产经营管理、捕捞和渔政、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对水产养殖学专业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规律有明确的认识,能够理解和评价水产增养殖产业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正确认识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现状,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了解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7.2 正确认识水产品安全、营养健康、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国家发展重大问题,能够理解和评价水产增养殖活动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3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水产养殖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8.2 充分理解国家农业战略、海洋战略和新农科发展思路,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和爱农知农为农素养;具有扎根基层、服务地方和产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9)个人和团队

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能够理解团队中各个角色的含义及团队协作对于整个团队的意义。

9.2 能够在团队中根据角色要求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够综合团队成员的意见,并做出合理的决策。

10)沟通

能够就水产相关行业的复杂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书面或现代化媒体技术等方式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10.2 具有全球视野,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多样性差异,具备跨文化背景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水产增养殖及相关行业所涉及的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理解并掌握水产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经营、科技研发、文化、教育等行业管理基本原理,具有发现、分析、解决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11.2 熟悉行业项目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掌握一定的经济决策方法,具备综合多学科环境进行项目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

12)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2.1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拓展知识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2.2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4. 课程体系

1)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水产学科;生物学科;环境学科

专业核心课程: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鱼类学、贝类学、虾蟹类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水生生物学、水产动物育种学、养殖水环境化学、水产动物生理学、鱼类增养殖学、虾蟹类增养殖学、海水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生物饵料培养学、水产动物疾病学。

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水生动植物生物学课程综合实习、水产经济动植物增养殖生产实习(健康养殖方向选一种实习模块)、水产经济动物饲料生产实习(饲料安全方向)、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生产实习(饲料安全方向在鱼、虾、贝中选其一作为实习品种)、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等。

3)主要专业实验

动物学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鱼类学实验、贝类学实验、虾蟹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水生生物学实验、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水产动物生理学实验、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生物饵料培养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生物显微技术与电镜技术等。

4)课程结构比例表

表(一)

体系

模 块

学分数

学分比(%

学时数

实验实践学时

/占总学时比

(含

验)

思想政治理论课

必修

16

9.51

294

248.16%

通识教育课

必修

22.5

15.33

474

12626.58%

任选

12

6.21

192

/

专业基础课

必修

23.5

12.16

376

3810.10%

专业课

必修

31

16.04

496

/

限选

10

5.17

160

/

专业任选

10

5.17

160

/

小计

125

69.60

2152

1888.74%

实践教学

通识实践与创新训练

必修

7

4.24

7

140

教学实验与实训

必修

11

6.67

11

220

课程与专业实习

必修

15

9.09

15

300

毕业实习与论文(设计)

必修

7

4.24

14

280

小计

40

24.24

47

940

合计

165

100

3092

112836.48%









注:实践教学1周折算20学时。

5.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44名(教授20名,副教授16名,37人具博士学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各1名;南粤优秀教师5名;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国家级1名、省级4名,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9名;获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称号8人;获批省级教学团队4个、科研创新团队4个。

6. 教学条件

水产养殖学专业先后获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广东省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水产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基地被认定为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广东海洋大学-恒兴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为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有13个国家、省(部)、市厅级教学科研平台,包括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农业部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1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4个厅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各类实验平台仪器总值8,000万元,实验室面积20,000 m2,校内实验基地150亩。


二、 精品项目

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水产养殖学专业通过“三个一工程”实施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全国大学生水产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


三、 合作交流

与东卡罗莱纳大学(美国)、迪肯大学(澳大利亚)、东京海洋大学(日本)、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20余所(国)境外高校,以及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40多所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保持合作,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协同育人机制。与泰国正大集团、中国水产总公司、通威股份公司、海大集团、大北农集团、加拿大Jeff公司、比利时Kemin公司等国内外著名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引领产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渔业人才。推进与国外著名高校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实施: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建立联合培养五年制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即国内学习3年,东卡罗莱纳大学学习2年,获广东海洋大学学士学位、东卡罗莱纳大学硕士学位;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建立基于学分减免的本科双学士合作项目,即国内学习2年,国外学习2年,同时获广东海洋大学和迪肯大学学士学位。


四、社会服务

结合专业学习,开展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平台为载体,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个人专业技能,同时提升了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五、就业现状及前景

我国为世界水产大国,世界水产养殖的渔产品70%由中国生产。随着我国内陆养殖水环境的持续改进和沿海经济开发的推进,我国渔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天然水域尤其是海洋渔业资源的限制捕捞,以及休闲观光渔业和观赏水产业的兴起,水产养殖业成为了朝阳产业。

水产养殖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科研院所、学校、政府机构和企业部门,从事水产种苗、水产养殖、饲料、医药、休闲渔业等行业,行业认可度和社会评价高。近3年学生就业率为100%,专业从业率为65.8%2021年硕士研究生录取率为34.7%,部分学生被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高校、以及英国利兹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等录取。



地址:广东省 湛江市 邮政编码:524088

广东海洋大学教务部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