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

作者:教研科 时间:2021-12-30 点击数:

一、 专业基本信息

1. 专业定位

本专业立足广东、面向南海,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健康、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对生命科学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政治信仰坚定,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系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生物学领域从事科研生产、教育教学、技术研发和专业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和时代创新型人才。

2. 培养目标

1 思政目标。身心健康,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强,遵守国家法律与相关行业规范,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知识目标。具备系统的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生物科学专业领域的复杂技术与实践问题。

3)能力目标。具有在生物科学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生产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具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和数理统计等方面的技能,具有生物学信息检索、实验设计、统计分析等能力。

4 素质目标。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较强的沟通及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能够独立或领导团队实施相关行业项目的协调与管理。

3. 培养规格

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3-8年;总学分:165

按规定修读完培养方案各模块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限选)课需按专业的指定要求修读。达到学士学位要求的全学程平均学分绩点2.0及以上。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生物技术实践、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系统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尤其是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域环境监测、保护与修复,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备扎实的理学基础和计算机运用能力,能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与知识对生物科学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学生毕业时应当具备以下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专业相关知识

掌握较全面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备扎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科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等支撑专业学习和技术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奠定坚实的知识拓展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基础。

2)问题分析能力

综合运用生物学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基本知识,分析生物学专业领域生产实践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掌握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进行文献检索和信息、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借助文献、资料的研究客观分析和准确表达复杂专业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基于生物学相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生物技术开发和方案设计,并充分体现绿色生态理念和创新精神。

能够在技术开发、解决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

熟练掌握生物科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支撑的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对生物科学专业领域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针对生物学专业领域的科学问题研究,具备研究技术路线优化、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并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加以分析、解释和讨论。

具备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了解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国际前沿和发展趋势;能撰写规范的科学研究论文,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现代生命科学、生态学、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仪器、设备和工具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理解其局限性,并在解决复杂专业问题和科学研究中合理选择并使用。

掌握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工具和多学科交叉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生物学专业领域问题进行预测、模拟与仿真的能力,并理解其局限性。

6)产业与社会

掌握生态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生物学技术和生物学制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如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

熟悉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生物学制品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正确认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理解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了解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正确认识生物安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国家发展重大问题,能够理解和评价生态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8)职业规范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充分理解国家生态农业战略、海洋战略发展思路,具有生态情怀和扎根基层、服务地方和产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9)个人和团队

能够理解团队中各个角色的含义及团队协作对于整个团队的意义。

能够在团队中根据角色要求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够综合团队成员的意见,并做出合理的决策。

10)沟通

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书面或现代化媒体技术等方式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具有全球视野,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多样性差异,具备跨文化背景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经营、科技研发、文化、教育等行业管理基本原理,具有发现、分析、解决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熟悉行业项目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掌握一定的经济决策方法,具备综合多学科环境进行项目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

12)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拓展知识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4. 课程体系

1)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

专业核心课程: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发育生物学、动物生理学。

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通识实践与创新训练、教学实验与实训、课程与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4个模块。其中,通识实践与创新训练包括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社会调查与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文体艺术综合素质实践、专业创新创业综合训练;教学实验与实训包括大学物理实验II、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动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生态学实验、发育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理学实验、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海洋底栖生物学实验、动物组织学实验、生物显微技术与电镜技术、生物统计学实验、生物信息学实验、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生物科学综合实训;课程与专业实习包括动物学实习、植物学实习、海洋生物资源调查。

3)主要专业实验

动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生态学实验、发育生物学实验以及动物生理学实验。

4)课程结构比例表

表(一)

体系

学分数

学分比(%

学时数

实验实践学时

/占总学时比

理论

教学

(含实

)

思想政治理论课

必修

16

9.69

294

24

通识教育课

必修

22.5

13.63

474

126

任选

12

7.27

192

/

专业基础课

必修

17.5

10.60

280

18

专业课

必修

25

15.15

400

0

限选

17.5

10.60

280

0

专业任选

12.5

7.57

200

/

 

123

74.55

2120

168

实践教学

通识实践与创新训练

必修

7

4.24

352

352

教学实验与实训

必修

22

13.33

656

656

课程与专业实习

必修

6

3.63

120

120

毕业实习与论文(设计)

必修

7

4.24

280

280

 

42

25.45

1408

1408

165

100

3528

157644.67%










5.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28人(教授13人,副教授7人,讲师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1%,具有博士学位25人,占比89%。共来自中外16所院校,13人具有留学经历。有国家贝类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1人,广东省杨帆计划高层次人才3人,广东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2人。

6. 教学条件

生物科学是校特色专业。建有13个国家、省(部)、市厅级教学科研平台,包括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农业部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1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4个厅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各类实验平台仪器总值8,000万元,实验室面积20,000 m2,校内外实验基地150亩。


二、 专业其他特色信息

1. 广泛合作交流

与东卡罗莱纳大学(美国)、迪肯大学(澳大利亚)、东京海洋大学(日本)、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20余所(国)境外高校,以及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40多所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保持合作,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协同育人机制。

2.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高度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生命科学大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提高学生个人专业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最终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3.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结合专业学习,开展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服务社会意识。


地址:广东省 湛江市 邮政编码:524088

广东海洋大学教务部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