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具有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行政管理等领域从事科学与工程计算、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软件开发及应用等工作或者继续深造。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目标 1(知识方面):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掌握计算机应用与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外语。
目标 2(能力方面):具有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能够较好地将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领域加以运用。
目标 3(素质方面)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科学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甘于奉献;具备较好的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 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1、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
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系统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将各类知识用于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复杂问题。
(1)掌握专业相关数学科学基础知识,为本专业的学习和拓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2)掌握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
(3)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与应用开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
2、对问题分析能力的要求
能够应用数学、信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分析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并具备通过文献检索和研究,进行论证的能力。
(1)能够应用数学(逻辑思维)和自然科学(实证思维)等知识分析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识别和表达。
(2)能够针对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应用本专业基础知识进行推理和建模。
(3) 能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以获得有效的结论。
3、对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
能够针对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或设计相应的算法、满足特定需求的应用程序,并能够在建模或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和文化等制约因素。
(1)掌握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对应的学科知识。
(2)具有一定的信息计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训练经验,了解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3)能够综合运用数理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知识,针对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进行机理分析、建模求解。
(4)掌握计算机编程技能,具备开发应用程序的能力。
(5)能够在数学建模或程序开发中,体现创新意识,并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和文化等制约因素。
4、对科学研究能力的要求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专业科学方法对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收集、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建立和求解模型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1)掌握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
(2)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专业科学方法,针对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进行实验设计。
(3)能够针对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实验,进行数据收集、分析与解释。
(4)能够理解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所涉及的各种多样化技术指标,并通过数学建模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对使用现代工具能力的要求
能够针对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选择和使用恰当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包括对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的预测与仿真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1)理解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活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必要性,能够运用图书馆、互联网、 数据库等资源进行信息检索、资料查询和归纳总结。
(2)能够选择和使用恰当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
(3)能够使用现代工具对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进行预测和仿真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4)能够理解现代工具在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实践中的局限性。
6、对适应社会能力的要求
能够基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本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和信息技术和 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解决方案对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和文化等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1)掌握基本的社会、身体和心理健康、安全、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的专业活动与之相关性。
(2)针对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够基于专业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定位,并评价其对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7、对职业规范方面的要求
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科学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甘于奉献;具备较好的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能够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行业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1)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脚踏实地、自强不息,为国家和民族持续奋斗、甘于奉献。
(2)能够掌握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3)能够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中自觉遵守行业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履行责任。
8、对团队合作方面的要求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备较强的协作、组织和管理能力。
(1) 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和人际融合能力, 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中,能理解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工作,能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
(2)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中,能够以个人的专业知识与素养建立团队信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综合团队成员的意见,并进行合理决策。
9、对沟通能力的要求
能够就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
(1)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本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
(2)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对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国际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就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课程体系
1、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
专业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数学 建模、数值分析、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论基础、运筹学、数字图像处理、C++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分析基础。
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数学建模课程设计、数值分析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毕业设计、程序设计综合实践、算法设计与分析综合实践、数据分析综合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3、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 体系 |
模 块 |
学分数 |
学分比(%) |
学时数 |
实验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 |
理论教学 (含实 验) |
思想政治理论课 |
必修 |
16 |
9.52 |
294 |
24/8.16 |
通识教育课 |
必修 |
22.5 |
13.39 |
474 |
128/26.78 |
任选 |
10 |
5.96 |
160 |
—— |
专业基础课 |
必修 |
55 |
32.74 |
880 |
72/8.18 |
专业课 |
必修 |
16 |
9.52 |
256 |
72/28.13 |
限选 |
5.5 |
3.27 |
88 |
12/13.64 |
专业任选 |
15 |
8.93 |
240 |
—— |
小计 |
140 |
83.33 |
2392 |
|
实践教学 |
通识实践与创新训练 |
必修 |
7 |
4.17 |
232 |
232/100 |
教学实验与实训 |
必修 |
3 |
1.79 |
60 |
60/100 |
课程与专业实习 |
必修 |
11 |
6.55 |
220 |
220/100 |
毕业实习与论文(设计) |
必修 |
7 |
4.17 |
280 |
280/100 |
小计 |
28 |
16.67 |
792 |
792/100 |
合计 |
168 |
100 |
3184 |
1100/34.55 |
四、学制及毕业、授予学士学位学分要求
1、学制
基本学制 4 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 3-8 年。
2、毕业及授予学士学位学分要求
总学分:168
按规定修读完培养方案各模块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限选)课需按专业的指定要求修读。达到学士学位要求的全学程平均学分绩点 2.0 及以上。